One needsthings to be truly happy living in the world: some thing to do, some one to love, some thing to hope for.
花 山色桃花柳上开,芬香不许人自来,一抹嫣红轩窗对,酥雨含羞满亭台。 三月,杨柳依依,花草萋萋,桃花盛开,宛如相思,朵朵争艳朵朵醉意浓,仿佛醉了辗转的倾慕,醉了难忘的邂逅…… 现代人说起桃花,想到的多数是桃花运。但是在中国古代,桃花一直具有吉祥如意和辟邪正气的象征意义。在魏晋以前,桃花可以算中国的国花,受到最人们广泛的热爱。至隋唐以后,最受欢迎的花才慢慢成了牡丹和梅兰。因桃花开得绚丽热烈,渐渐被赋予轻佻妖艳之意,成为男女之事的代称,但其中的多福多寿寓意倒是未变,北方给老人祝寿,硕大的寿桃面点,总要摆在宴席上最重要的位置。 大理有一种土产的酒,叫桃花酿,以野生桃花瓣、青稞酒、蜂蜜和冰糖酿之,在大理古城酒肆旅店到处摆卖,深受文艺男女青年的喜爱,喝起来微酸带甜,不太有酒味,但相当上头,倒是跟大理这座城市的气质甚为相搭。 三月,桃花开时,鳜鱼正值肥美。 经过漫长冬季的蛰伏,开春气温回升,水族摄食旺盛,又到了繁殖的季节,这时正是体硕膘肥之时。 站在春天的风里,我不去想杨柳如烟,不去感受春风十里,只想倾听桃花的前世今生。它从远古跚跚走来,又走向时光深处。它盛开在《诗经》里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”……只是不知道这桃花映红了谁的脸庞,灼灼于谁的心头? 它开在唐诗宋词中,多情而妩媚,轻灵而婉转,“去年今日此门中,人面桃花相映红。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。”他向她讨一碗水喝,她打开门,便知是意中人出现了,他是桃花般静好,她如桃花般绚烂,原来朦胧的念想,如今成真,来不及多说几句,来不及自我介绍,便匆匆离去。春风荡漾,桃之夭夭,桃花的曼妙让人心动,他想起桃花一般的她,却是落花犹在,人面知何处?一树花,一首诗,一段情,心绪难平,爱怨交织。桃花的艳丽染上了爱情的忧伤,让人刻骨铭心。 独游山中,看桃花飘落,随水流去,放下纷飞的思绪,让奔流的念头停留,任朵朵桃花,旖旎在春风里,盛开在文字里,如诗如画般醉了明媚的春光。 草 每日在庄稼田里锄草,自然也就认识很多种草,譬如小苦豆、牛筋、奶奶草、益母草、狗尾巴、灰灰草、甜巨等等,而更多的,是一些叫不出名字的。这些有名字的没名字的草棵,数量大得吓人,几乎主宰了我全部的时间。它们兀自萌着芽,展着叶,开着花,结着籽,荣了枯,败了发。不若那些娇气的庄稼,倘若在某个环节,稍大意点的话,长势就会蔫败下去,甚至中途夭折。奶奶在世时说,这就是草的命,贱!奶奶还说,命贱点好,像刺盖、地椒、野芝麻、猫眼草、沙蒿、笆篱刺什么的,满山遍野,生生不息。 藜,我们这里人又叫灰灰草,灰条。藜刚长出土时很小很小的,几场雨后便长得硕壮结实,灰条根扎得深,叶厚,杆也挺拔。坡前坡后,陌上陌下,遍地都是灰条的身影。山里的人家多数砍来喂鸡,猪,羊。立秋节后,灰条砍不成了,一来是它的叶少了,二来灰条在这个节气多已结了籽,如果喂了羊,那些成熟的籽就会随着羊粪一并排出,相当于它们是进入羊的肠胃里旅游了一圈,来年送入庄稼地就更难锄了。秋冬后,用枯萎了的灰条杆烙饼子,丝毫也不比葵花杆或其它柴火逊色。在还没有住进瓦屋的时候,我家是窑洞,冬天里每日都要烧火炕,但凡放学路上不用背诵课文时,我都会捡一点枯了的灰条柴回家烧炕。爷爷说炕热了,屋里就跟着也暖和了。 浪趟蓬,是很土气的一种草棵。刚收完庄稼的山上,几乎家家户户的田埂上全是浪趟蓬的天下。与浪趟蓬相比,田里一两株美女樱是好看的,紫色的花瓣,茎株上长满绒毛。 在山里人的眼里,这些草所给予我们的一些小快乐,无疑比这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要有意思得多。 初夏的沙参根,我们叫它沙吊根,它简直就是一小根甜心小甘蔗,咬在口中丝丝缕缕的甜。吃沙吊根,是有窍门的,带皮地咬,滋味与别的草根没什么两样,只有剥了皮耐心地细咀慢嚼,越到根的底部越甜。这是我曾挖坏一个铁铲后才总结出的经验。到了秋天,沙吊长出了高高的杆,也就老了吃不成了。 狗尾巴草,更像是一种开在庄稼地畔的花朵。狗尾巴草长成的时候,会冒出一截毛茸茸的小尾巴来,摸上去绵格 档摹7绻 来时,这些小尾巴就随风摇晃着跑远,又摇晃着跑近。山里娃最爱采来狗尾巴编扎些小动物玩。男娃毛手毛脚的,编的东西像死的一样,毫无一点灵气。女娃心细,那些会飞的鸟雀,会看家的猫狗,还有会偷吃粮食的小老鼠,活灵活现。 甜巨的名字怪里怪气的,它容易长在洋芋地里,酷似苦菜,矮矮的不长个像武大郎,不怎么起眼。它的名字叫甜巨,尝起来却一点也不甜,贼啦苦,不过它的花还是挺好看的,像山里的野菊花,金黄金黄。 众草中,野黍其实不能算草,当然也更不能算是庄稼了。我们把它叫糜黑子,它学着把自己打扮成糜子的模样,混于禾苗之间,骗取肥料和雨水。等秋天一到,它们就原形毕露了。飘飘然高举着什么的是糜黑子,庄稼人一眼就能把它们从糜子中揪出来远远地扔了。 儿时,奶奶用糜黑子的例子告诫我,做人,须抱一颗朴素心,脚踏实地,不能像那糜黑子那样,糜子没学成,到头来连草也没做好。奶奶的教诲,我似懂非懂,但有一点是明确的,那就是:糜黑子不能算真正的草,更不能算是庄稼。从那时起,我对于田里那些真正称得上草的众草,充满了敬意。 树 很早的时候我就听过那首《橄榄树》,是一位台湾女歌手演唱的。“不要问我从哪里来,我的故乡在远方。”我记住了这句歌词,直到后来我偶然在书店里读到一个外国诗人的诗歌时,我猛然对这句歌词的意义产生了警觉。家园?那是我的家吗?衰老了,那土地已经丧失了抒情的资源。我不认为像我这样的读者能把握荷尔德林的思考,只是很喜欢读,反复的读。 后来,当闲暇的时候便会找出碟片循环地听这首老歌。我很熟悉,并喜欢歌曲的节奏,轻缓的旋律打发了我无聊的时光,我思考着,寻找着,捧着一张黑白照片,像是捧着一个黑白的大地。黑白色的田野,黑白色的树。风雨中的土地一片混流,泥浆染黄了我的衣衫,染黄了树杆…… 老家没有橄榄树,除了杏树,果树,就剩杨树和柳树了。整个村子里只有一棵梨树,在脑畔山的最前端,梨树的旁边是一棵桃树,其枝干繁茂,桃子成熟时有我的拳头那么大,剥去薄薄的鲜桃皮,桃肉水灵灵的甜。桃树的主人是一位孤寡老人,也是一个精神残疾之人,按辈分我该称他爷,可我偏不,倒也不是嫌弃他残疾,而是烦他看管桃子时的严谨。不到桃子成熟,是没有一个人可以靠近桃树半步的,但凡有人不信想去尝试,准得挨他一顿臭骂。 桃树是老人亲手栽下的。奶奶说桃树就是老人的孩子。我才不信呢,想吃桃子时,我就找一根长杆去敲打桃树旁边的那棵梨树,尽管梨树上没有一颗梨,我也要故意装作出敲梨的动作来。老人心疼那棵梨树,每次看见我因为想吃桃子将梨树弄得颤颤抖动时,定会杵着拐杖,缓缓走来,然后用无可奈何但很慈祥的口吻说:我的小祖宗,快停下,给你摘桃吃好不好? 后来,我上学了,也开始渐渐懂得事理,当知晓了有关老人的事后,我开始心疼老人,开始心疼陪伴老人的梨树和桃树,于是,我再也没有去敲打过那棵梨树。 老人一生未娶。听说,他曾经喜欢邻村的一个女孩,原本订亲后是准备迎娶过门的,不料女孩染了一种怪病,一句话没留就死了。后来老人栽了梨树,前些年梨树死了,老人又续栽了一棵,也就是桃树边的这棵。桃树是再后来才栽的。 我猜,老人小时候一定常常和那个已去了的女孩在树下玩耍,树根如同他们之间的爱情,深深地扎在泥土里,日渐繁茂,日渐浓郁。再后来,听奶奶说,那个女孩的名字叫梨花。我不再想吃桃子了,但是却常常往梨树下去,我希望某一天,老人在梨树下将那些故事静静地说给我听。 那是梨花盛开的时节,我放学后看到老人在梨树下望着头顶的梨花。我轻轻地靠近梨树,老人的眼神里面满是深情,满是对往事的怀恋,满是历经红尘沧桑之后的坦然。有风掠过,星星点点的梨花雨点般落下来,落在老人花白的头发上,落在他褐色的大襟褂上,使幼小的我感触颇深。 慢慢地,他将目光转移到我身上,看我捡拾梨花瓣,蓦然,他幽幽地说,当年,我们也曾像你这样。 他的话,像是说给我听,又像是说给自己听,更像是说给桂花树听。虽然我对他的话似懂非懂,但是却记忆尤深,深到只要一想起他,就会想起他当时的眼神、当时的语调,以及当时满地的落花。 很多年过去了,直到此刻,我才知道老人口中的我们,是指他和他的那个她。前段日子,我又回了趟小村,看看儿时住过的窑洞,其实,更多的是想延续某种情感。 梨树只剩下了枯枝,桃树也早已不在了。我伸手轻轻折了一根梨树的枯枝,空气中,仿若传来老人那静幽幽的声音:当年,我们也曾像你这样! 木 祖父在世时告诉我,天地间的灵物,种类繁多,为木更胜。比之活物,它更娴静;比之静物,它更灵气。 那时年幼,对祖父的话似懂非懂 随着年龄增长,接触的木也越来越多,比起草本植物的多样性引人观赏,我更倾心于木的香韵;那些只生长了一两年的木会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清香,沁人心脾,让人神清气爽,生长十年的木香会变得渐渐浓郁;百年的木香犹如一位博学的教授,让人情不自禁地陷入它的神韵。祖父说,千年沉香万年木,木之万年,芳香四溢。 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,古代描写树的诗句有很多,为什么赞美木的却寥寥无几?甚至有不喜多言者,会被人说成老实的像块木头。难道木就真的那么不好吗?可是木的实用性确实强,也用途广,单拿床来说,床的重要谁都明白。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,床上生,床上做梦,床上害病,床上休息,最后在床上死去。可以说,床是人人都乘坐的一艘船,从“船”上所载之物,可看出该船的航行方式和“船长”的形象。 “半床明月半床书”,这颇富诗味、书卷味的床,就是我的床。一般来说,贵重玩意儿在我的床上是没有席位的。绝不是我嫌它贵重,而是我不愿意让那些没有灵魂的东西充塞我 的梦境,因此,我的床上放满了我的珍爱——半床书,半床思想,半床古往今来的月光,半床精神的夜餐。 我爱孤寂,常常为自己创造一种孤寂。此刻,天睡了,地睡了,而灵魂醒了,书醒了!在我的床上,不,是在我的船上,圣贤、哲人、沉思者都醒过来,我与他们同船而坐,永恒的汪洋拍打着船舷,闪电划过头顶,陨石囤积甲板,星光如渔火,烛照着迢远的彼岸。 夏夜,听旷野的风声,忆唐朝的月。冬夜,窗外落着大雪,我选择拥被而坐,倾听俄罗斯大师们忧郁而宽广的诉说,书中西伯利亚的大雪和窗外的大雪一齐纷飞,把灵魂雕塑成茫茫雪原。 有时候我的床是较乱的。衣服、褂子、孩子的学习用品,常常挤在一起。于是,我会整理一下,最起码留出一边给自己。可是这一整理,一不小心就会整理出一种人文意味来,让书靠在墙上,墙成了历史,而我却靠在了重重叠叠的时间和记忆上。床的下面是土地是现实的生活,我穿行于历史与现代之间、书与生活之间、梦与土地之间,面对千年不熄的炉火,我的心中升起敬畏和感恩。 当我生病卧床时从不会沮丧,因为,我一边吃药一边可以“吃书”。人只有在生病的时候读书,才会读得更深入,从无字的页码读出字来,从书的空白处读出意蕴来,读出在健康和忙碌的时候读不懂的书中的深藏。当然,这可能是我自己的领悟。卧病的日子,对我就是一次穿越峡谷的航行。我的床就是我探险的船。 我睡着后也会扯鼾、做噩梦、翻身、磨牙,那睡相当然也并不一定都是书卷味。明月悄悄爬上窗棂,一人,一床,一颗木子之心,所有的一切都是澄净的,不染尘世浮华。

当前位置:主页 > 最新 >

我的乌梅我的山

时间:2022-07-04 11:40 | 栏目:最新 | 点击:

乌梅山何时与梅际遇,从此拥有三生三世之缘,我不知道;何时索性以“乌梅山”命之,我亦无从得知。我只记得,这里从前就是一坡梅林。

至于这片乌梅林做着怎样的梦,这梦又像春风一样漫延,像松涛一样喧响,像大海一样壮阔,我亦不曾留意过。

如今,这面坡竟拥有了“中国乌梅之乡”之桂冠,我在骄傲之余,竟有些赧颜了!当城里人把从乌梅山带回来的兴奋抛洒开来时,未等讯息纷扬,我便打断他们的话,我,就是那里的人儿!是的,乌梅山,就是我的老家,准确地说,我的老家在茶园寺村,在乌梅山脊的另一面,一墙之隔,或者就在我的枕畔,可是,行年四十余载,我为它,为乌梅山做过什么呢!

只是,我每次驱车经过乌梅山,都会走下车来,深情地凝望簇立在道路两岸的青松,凝望被密密青松、青冈树绺出的一条条窄窄的蓝天,鸟声如碎叶般从山林洒落;我会抚摸这片整洁如新的路面,它多像一根长长的飘带,在清风中舒展,多像一首有情节有故事有时空的曲子,在这面硕大的山坡里蜿蜒拨响!我亦会如拾海贝的孩子,在粼粼阳光下,蹲在这涛声如旧的海面,去撷取这片土地上曾在我生命里溅出的一些浪花来。

逝去的岁月,像乌梅山的雾岚。

那时,乌梅山的顶上有一茶场,茶地一万余亩,茶山的边缘是无边的山,地跨景市、百节、马家三乡,我们小时候勤工俭学,便是采茶。茶场有职工宿舍楼,住有几十个职工,一楼一底,长长的甬道,楼上一旦有人走,便会踩下一脚脚粉尘来。雨天,那些年轻的女子便簇在一起做针线活,听淅淅沥沥的雨响,唠点家常,说些悄悄话;晴天呢,务茶之余,青年男女凑在一块儿,说说笑笑,唱点歌,搞个游戏之类的。采茶季节,临时召集上百个采茶工,他们采清晨的露水,采山边的晨曦,采落日的霞光,采过喧笑一坡又一坡,茶叶是青青的,嫩嫩的,茶香染在手间,浮于鼻前。

每当我读到陶渊明的诗“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”,我便会想到采茶来,这些采茶男女衣着简朴,食菜吞水,一天劳动,价值几何?在那时,是不曾想的,他们有的是快乐。弥望青青茶山,道道茶垄,白云朵朵,有鸟弧线飞过,累了,送目远望,近可见今天仍在提供发电的中门堰电站,远可见层层山峦,铺向天边。

当时的采茶男女,如今差不多都五十多岁了,如若在他们面前聊起当年茶场的一段时光,他们会作何感想?茶场、茶叶、青春,煎着时光的水,是不是会别有一番滋味?

那时的茶园,淹盖了乌梅山,在乌梅山的头顶、肩臂喧响,茶叶远销省内外;如今的乌梅山,已占用了当时很大的一片茶园,并成漫延之势。由于此地出产的乌梅质优,远销全国各地,供不应求。几十年前的茶园不见了,有部分土地已栽种上乌梅、樱桃、猕猴桃之类的作物,仅见残存的零星茶树,清明时节茶自青,个别庄稼人采回去,把茶叶炒了揉了烘干做饮水解渴用,而如今的乌梅,山呼海啸,乌梅花开,游人络绎,果子泡上酒,或制成果馔,成了达州市本地餐饮的一道风景,夜夜珍馐,日日玉盘。

乌梅山,山以乌梅而显,乌梅以山而传,如今的乌梅山,已成一道靓丽旅游热线。元九登高,达州数百万市民,不论风雨,皆登临骋意,寄托怀抱,已成四川省十大民俗节之一。达州的凤凰山、铁山、真佛山自是市民游览的佳处,而乌梅山,则像深闺丽质,渐为人识,时值正月,深山藏雾岚,乌梅吐沁芳,晴空显高远,凉风拂面庞。游人环山而往,寻幽探胜,累了,席地而坐,或抱出几年前珍藏的一罐乌梅酒,对着梅花,述说关乎青梅的事情。

在这里,我愿意向大家呈露一朵青梅。

乌梅山,并非最初之名,其实由几道坡连成,每道坡像山的几道脊骨和肋面,插向一个叫茶园煤矿的地方,侧旁有铜钵河流过。这几道坡,分别叫蒋家坡、肖家坡、蔡家坡,而今以“乌梅山”一以冠之。我幼时放牛去过,砍柴去过,给做木匠的父亲搭伴儿行经荒山密林去过,见过深山里的怪兽跑,听过山里的怪禽叫,闻过山里的野花香,摘过山里的果,也流过山里娃黑黑的汗……

乌梅山下有个女孩。她家住茶园煤矿。

她是区中学一班的,与我隔壁,长得胖胖的,脸圆圆的,白皙的皮肤,有梅瓣的质感;一双明亮亮的眼睛,像乌梅树上闪亮的露。时常穿一紧身牛仔裤,绷着属于那个年龄特有的紧致与活力。

她热爱文字,那次作文竞赛是我得的第一名。

我注意她,是在那个篝火的晚会,她向全校展示了好长一段霹雳舞,在那样一个区中学,在那团熊熊燃烧的篝火旁,在那一双双有些骚动的眼睛前。

那个秋天,国庆节,哥担了一担,我背了一筐柿子,翻过乌梅山去茶园煤矿卖,大约记得,五分钱一个。

来来往往的人,蓦地,有一团绿色的火焰灼伤了我的眼。

她就是霹雳女孩儿,上身着绿色的毛衣,下装仍旧是紧致的牛仔,一阵小跑,跑到了我们的跟前。

她歪着头问我:怎么卖?

我哪想到怎么回答,我只想:My God!怎么在这儿遇见她!

时间凝固了,待我缓过神来时,仅见她的背影渐渐地混入人群。但我记得,她那乌梅树上坠露般晶莹的眼睛曾凝视过我,我亦记得,我一身秋风中瑟瑟的破旧衣服无处躲藏,侧旁是在冷风中仍在叫卖的哥哥,他不以为意,淡淡道出,刚刚有个女孩说是你的同学!

从那以后,我不大爱去乌梅山下了。如若叫我再去那儿卖东西,我打死也不去了!我一身的栖惶,怎能遭逢得上那身触之柔软的绿毛衣和紧致的牛仔裤!

回学校了,我害怕看见她,但又曾多次偷偷瞧过她,瞧过她身后的那根辫子,像根青藤活泼地在丰腴的背面上摇摆;看过她的背影,在紧致的牛仔裤映衬下显得那样的青春;甚至渴望吹过一阵清风,送来一些气息可好!

农村娃的童年是在青草、田埂、大山度过的,其实农村娃一样有许多的心事,只能抛之流水消逝,托给白云捎走。留下带不走的,刻意去追逐那可怜的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有些疲惫的东西。

毕业时,她给了我一张卡片,卡片上画有一棵乌梅,开淡淡的花,嗅花的却是一个男子。左上方写有:“曾获作文竞赛第一名的伍才子”,中间录了一段李清照的诗,字迹娟秀:“见客入来,袜�i金钗溜。和羞走,却把青梅嗅。”右下方落款:“乌梅山下!”

乌梅花开,星星点点,像千万颗星,像无数朵火。曾经一双双带烟火的眼,一脸脸带烟火的色,终于像无数株乌梅在隆冬烂漫地绽放开来。少年时的情感已倏忽难觅,但总有一种冲动——正月初九,在人潮涌动的乌梅基地,可否打开一坛乌梅,在那棵千年乌梅树下,挂上那张泛黄的卡片,等待当年那个叫“乌梅山下”的女子来……
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:

相关文章